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4相許,這段話可以被視為《神雕俠侶》的主題,也是郭襄人生的主題,自當年在風陵渡口與楊過見了一面,郭襄再沒能忘記這位一身俠氣且面容英俊的大哥哥,未能嫁給楊過,她選擇在四十歲那年出家,創立了峨眉一派。
很遺憾,金庸并沒有將郭襄人生的后半段寫出來,她開宗立派之后經歷了什麼,又是如何讓峨眉派一步步壯大起來的,這些都沒有交代。
(郭襄劇照)
不過最讓筆者好奇的還是另一件事,即「郭襄的法號是什麼」,既然是出家之人,郭襄的理所應當有個法號,為何書中對此事避而不談?
一、郭襄的弟子
書中雖然沒有提及郭襄的法號,但她的徒子徒孫的法號都被寫明了。
郭襄的徒弟名為風陵師太,這一點在原著第三十八回中就由周芷若之口提及過,當時她回憶起師父的遺言。
原文道:「當年我十五歲時, 我師父風陵師太便知我日后武功必有大成,當時她已決定立我為第三代掌門人……郭公破虜青年殉國,沒有傳人,是以刀劍中的秘密,只本派郭祖師傳了下來。她老人家生前曾竭盡心力,尋訪屠龍寶刀,始終沒成功,逝世之時, 將這秘密傳給了我恩師風陵師太。我恩師秉承祖師遺命,尋訪屠龍刀也沒結果。」
(滅絕師太)
且不知這位風陵師太身上發生過什麼故事,但可以確定一點,她的法號絕不是自己起的,而是郭襄賦予的,至于原因也很簡單。
正如前文所說,郭襄十六歲時在風陵渡口遇上了一生的摯愛楊過,在接下來的二十四年中,她幾乎都是在不遺余力地尋找大哥哥,就好比《天龍八部》中段譽對王語嫣的感情一樣,王語嫣是段譽的「心魔」,而楊過就是郭襄的「心魔」,但二者的區別在于段譽后來放下了,而郭襄卻始終耿耿于懷,即便她后來選擇出家,也仍無法完全忘記那個當著天下群雄為她獻上三份大禮的大英雄。
于是郭襄便以自己與楊過初遇的風陵渡口為名,她的弟子才會得了「風陵」這法號。
二、郭襄的丫鬟
郭襄在書中可不僅僅只為自己的弟子起了個名,她其實還給自己的丫鬟起過名。
若不讀原著,恐怕還不會注意到郭襄身邊有個名為「小棒頭」的丫鬟。
這小丫鬟在原著第三十五回中就有登場,原文道:「離房門丈許,便聽得郭襄道:‘小棒頭,叫廚房再送兩大壇子酒來。’ ‘小棒頭’是個丫鬟,郭襄給自己丫鬟取的名字也大大的與眾不同。那丫鬟答應了。只聽得郭襄又道:‘吩咐廚房再煮兩只羊腿,切二十斤熟牛肉來。’小棒頭應聲出房。」
(楊過、郭襄劇照)
給一個丫鬟起名「小棒頭」,這事也只有郭襄做得出來,棒頭有兩種解釋,要不是木棒,要不是玉米,多半是這丫鬟常年在廚房里干雜活,郭襄見著什麼,便叫她什麼了。
這倒也符合郭襄的人設,因為她自己也說過,自己和外公、大哥哥一樣,都是「邪派」,行事風格讓人猜不透,講究「隨性」二字。
從她給自己的弟子及小丫鬟的命名來看,她的法號或許有點頭緒了,筆者做出了三種猜想。
三、三種猜想
以郭襄隨性的性格來看,她最有可能給自己起的法號便是以她后來出家的地方為名,如此來看,她當年尋遍五湖四海都沒能再見楊過一面,最終選擇在峨眉山出家,她會自詡「峨眉師太」倒也合情合理。
這不僅僅符合郭襄的性格,同時也符合金庸為角色命名的習慣,他筆下有不少角色的名字就是地名加描述的,比如「崑崙三圣」就是如此。
除了「峨眉」二字可能成為郭襄的法號之外,郭襄還有可能給自己起另外一個法號,那便是「思過」二字。
有人結合《笑傲江湖》的劇情來看,推測出那華山的思過崖原本的含義并非「懺悔過錯的地方」,而是「郭襄思念楊過的地方」,只是后世之人不明白此地的最初被命名的含義,才造成了誤會。
(楊過劇照)
畢竟當年郭襄與楊過的最后一次見面就是在華山,她會以初遇楊過的地方風陵渡口給自己的徒弟起法號,自然也就有可能以最后一次見到楊過的地方給自己起法號。
而且這個法號也有一語雙關的意思,畢竟她早年間因為尋找楊過花費了太多的精力,以至于父母戰死時,自己都不在襄陽,著實是該懺悔自己的罪過,「思過」也可以有這一層意思。
除了前兩種法號之外,還有第三種推測,很簡單,那就是郭襄從來都沒有法號。
你且看后世武林人士是如何評價郭襄的?比如俞蓮舟這段話:「 當年聽得覺遠祖師背誦《九陽真經》的,共有三位。一是恩師,一是少林派的無色大師,另一位是個女子,便是峨眉派的創派祖師郭襄郭女俠。」
(俞蓮舟劇照)
又如殷素素的說法:「 我曾聽爹爹說,郭女俠是位大有來頭的人物,她父親是郭靖郭大俠,母親是丐幫黃幫主黃蓉,當年襄陽失陷,郭大俠夫婦雙雙殉難。」
照理說郭襄是峨眉派的祖師,她若有法號的話,后世之人在提及她時自然會提她的法號,而不是直呼其名,而這里俞蓮舟和殷素素卻都直接稱郭襄為郭女俠,好似郭襄從來都未出家,只是個俗世之人一般,從這里來看,郭襄似乎又是沒有法號的。
不過筆者更傾向于前兩種推測,畢竟無論是從郭襄的弟子還是她那丫鬟來看,她起名的風格便是看見什麼就叫什麼,極為隨性,或者說這即是她的「邪」,所以你愿意稱她為「峨眉師太」還是「思過師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