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與邪的對抗」是武俠故事永恒不變的主題,所以我們在武俠故事中常會見到那些自詡武林正道的人與邪派之人以死相拼,金庸的故事中也不例外,但要說正邪矛盾沖突最激烈的一部作品還得是《倚天屠龍記》。
書中正道武林以少林、武當、峨眉、華山、崆峒、崑崙六派為尊,而故事的最[高·潮]部分其實并非書末的屠獅大會,而是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一戰,主角張無忌也正是在此戰揚威武林,他憑借九陽神功與乾坤大挪移力挫六大門派的高手,保住了明教群雄,也因此成了明教之主,不過此戰卻也留給讀者了一個懸念,那就是「張三豐若來了會怎樣」。
(張無忌劇照)
是啊,張三豐身為正道武林中威望最高的宗師,為何在對抗明教的種種戰斗中幾乎從不親自出手?
當年的「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一戰著實讓人熱血沸騰,事實上用如今的眼光來看,這就是典型的「網絡爽文」橋段,張無忌在此戰中將「主角光環」展現到了極致,正派高手一個接一個的送人頭,只為襯托他的強大,想必無數讀者在讀此段時都難免將自己帶入其中,想象自己若是張無忌,那該多風光。
然而這段劇情也經不起細想,即便強如張無忌,在與六大門派的高手車輪戰之后也盡顯疲態,后來更是重傷不起。
(陽頂天劇照)
試想當時武當派的代表不是武當七俠,而是張三豐本人,哪怕張無忌有九陽神功與乾坤大挪移,也難擋太師父百年的功力吧。
等于說此時的明教其實已經處于滅亡的邊緣,張三豐的到來就好比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可金庸卻刻意安排他沒來,此舉有何深意?
閉關練功?托詞罷了,他早已是武林至尊,何須再提升武功?難不成他真怕自己打不過明教高手?
張三豐的實力如何?其實無論是《倚天屠龍記》中的高手還是后世武林中的高手,都對張三豐的實力有極高的評價。
先看《倚天屠龍記》中的武林高手是如何看待他的,那空性大師眼中的張真人有多強?
你看他帶著張無忌去少林求醫時的這段描述就懂了:「一時之間,三僧都不接口。最后空性卻道:‘好老道,你要考較我們來著,我空性可不懼你。少林寺中千百名和尚一擁而上,你也未必就能把少林寺給挑了。’他嘴里雖說‘不懼’,心中其實大懼而特懼,先便打好了千百人一擁而上的主意。」
(空性大師劇照)
空性算是少林派中除了三渡之外的最強者了,然而他卻認為對付一個張三豐便需要動用全寺之力,這是何等夸張的描述?
再看時代背景靠后的《俠客行》中,武林后輩又是如何評價張三豐的?
原文道:「史婆婆道:‘少林、武當兩大門派,武功各有千秋,不能說武當便勝過了少林,但張三豐祖師是數百年來武林中震爍古今的大宗師,又是我中華上國之人,那是絕無疑義之事。’」
在史婆婆看來,張三豐是足以比肩達摩祖師的存在,要知道達摩幾乎是被視為「武林之祖」的高人呀!
所以毋庸置疑,諸如「張三豐忌憚陽頂天」(曾經對付明教的戰斗,并非指「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時)、「張三豐懼怕明教高手」的說法自然是不成立的,書中怕是難有人能從正面擊敗張三豐,他懼怕失敗自然是不可能的。
(史婆婆劇照)
而真正的理由或許早已被少林派的兩個小和尚說了出來。
當年張無忌被玄冥神掌整得命懸一線,那寒毒不除,怕是時日無多,所以張三豐放下了一代宗師的身段,主動帶著徒孫前往少林派求賜少林九陽功,哪料吃了閉門羹。
此時不得不說少林派的做法有些決絕,哪怕他們再忌憚張三豐,認為張三豐是少林叛徒,也不該對一個瀕死的孩子見死不救。
不過兩個看門的小和尚說的一番話卻能夠解釋張三豐為何總不愿親自面對明教。
原文道:「那兩名僧人聽到張三豐的名字,吃了一驚,凝目向他打量,但見他身形高大,須發如銀,臉上紅潤光滑,笑瞇瞇的甚是可親,一件青布道袍卻污穢不堪。要知張三豐任性自在,不修邊幅,壯年之時,江湖上背地里稱他為「邋遢道人」,也有人稱之為「張邋遢」的,直到后來武功日高,威名日盛,才無人敢如此稱呼。那兩個僧人心想:‘張三豐是武當派的大宗師,武當派跟我們少林派向來不和,難道是生事打架來了嗎?
’」
這即是關鍵所在,武當與少林雖然同為正道門派,但在讀者看不到的故事背景中,他們其實也只是面和心不和而已,甚至從這兩位小和尚的說辭來看,這兩派之間或許還發生過不少次摩擦。
其實這很正常,武林之所以為武林,正是因為各種不同流派的高手林立,不同的武學理念自然會帶來沖突,即便是打著「切磋」的旗號,也難免因為刀劍無眼而互生矛盾。
從這里來看,絕不僅僅只是少林與武當有矛盾,事實上正道的各大門派之間也極有可能在暗自較勁,所以張三豐愿意派出武當七俠代表武當出征就不錯了,留著明教,眾人還有一個共同的敵人,若明教滅了,且不知這幫自詡正道的狹隘之人會做出什麼事來。
甘愿背負「縮頭烏龜」罵名去維系武林的平衡,不得不佩服張真人格局之大,而這也是一個武林至尊該做的事,張三豐不親征明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