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常被視為「金庸巔峰之作」,這個評價其實有好幾層意思,一是說這部作品是金庸最得意之作,其世界觀宏大,登場角色眾多,故事曲折離奇冠絕全書;二是說《天龍八部》故事發生的北宋哲宗時代相對于時代背景靠后的那些作品而言,此時武林更為興盛,武林高手的實力普遍高于后世之人。
不過認為「天龍時代是金庸筆下的武學巔峰時代」只是讀者一廂情愿的看法,至少書中之人是不同意這種說法的,比如主角蕭峰,他武功蓋世,卻依舊認為大唐時期的武林更興盛,高手更強,他為何有此感慨?
(蕭峰劇照)
若你了解金庸全書第一高手是誰,第一神功是什麼,便能理解蕭峰這麼說的原因。
一、天龍時代,并非武學巔峰時期
天龍八部時代不是武學巔峰時期,至少相對于五代、大唐而言,這個時代的平均水平不算高。
比如當年鳩摩智挑戰大理天龍寺,本字輩的幾位高僧因為無法練成六脈神劍而焦頭爛額,那時本因大師便提到了自己對這個時代的看法。
原文道:「本因道:‘依這六脈神劍的本意,該是一人同使六脈劍氣,但當此末世,武學衰微,已無人能修聚到如此強勁渾厚的內力,咱們只好六人分使六脈劍氣。’」
一門六脈神劍尚且需要分六人去修煉,可見此時武林的確是衰微,當然,你可以說本因是井底之蛙,畢竟后來段譽就憑借一人之力練成了六脈神劍。
(段譽劇照)
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蕭峰若也給出類似的評價,多少能說明些問題,而蕭峰在書末的宋遼大戰中就與玄渡大師有過一番爭論。
原文道:「蕭峰道:‘大師是漢人,只道漢為明,契丹為暗。我契丹人卻說大遼為明,大宋為暗。
想我契丹祖先為羯人所殘殺,為鮮卑人所脅迫,東逃西竄,苦不堪言。大唐之時,你們漢人武功極盛,不知殺了我契丹多少勇士,擄了我契丹多[少.婦]女,現今你們漢人武功不行了,我契丹反過來攻殺你們。如此殺來殺去,不知何日方了?’」
大宋與大遼哪一方是「明」,哪一方是「暗」純屬立場問題,但蕭峰說大唐時期的高手更厲害卻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那麼大唐時期到底有多興盛?
二、唐朝的高手,李靖不是天花板
很遺憾,金庸并沒有以唐朝為背景寫一本作品,不過讀者還是能通過書中的各種細節線索來窺探大唐時期的整體水平。
常言道「天下武功出少林」,而那《易筋經》就算得上是少林派最精妙的武功秘籍之一,《天龍八部》中的一眾絕頂高手也覬覦這本經書,慕容博、鳩摩智等人都是如此,不過以他們的資質,怕是難學會經書中的武功,后來《笑傲江湖》中的主角令狐沖也未必完全參透了《易筋經》,而大唐時期卻有一位高手做到了,他就是李靖。
關于李靖的事跡,書中有這麼一段描述:「二祖在長安道上遇上一位精通武功的年輕人,
談論三日三晚,才將《易筋經》中的武學秘奧,盡數領悟......那位年輕人,便是唐朝開國大功臣,后來輔佐太宗,平定突厥,出將入相,爵封衛公的李靖。」
(石破天劇照)
三天,僅僅只花了三天,李靖便參透了《易筋經》,可想而知這位將軍的實力之強。
不過李靖可不是大唐時期的天花板,有一位「劍仙」的實力恐怕就在他之上,你且看金庸全書第一神功是什麼。
三、大唐劍仙,孤島上傳下神功
金庸全書第一神功是什麼?不同的讀者心中會有不同的答案,但在筆者看來,若有一門武功能讓其修煉者吊打中原群雄,那它無疑就是第一神功,而《俠客行》一書中就提到了這麼一門神功,即《太玄經》。
《太玄經》中的武功有多強?這還得從青城派的掌門旭山道長說起。
旭山道長在書中只是個龍套角色,但他的實力卻一點兒也不含糊,至少從他徒手融化銅牌之舉來看,他的內力已幾乎算得上是臻入化境的程度了,然而你看他是怎麼死的?
(賞善罰惡二使劇照)
原文道:「(旭山道長)這原是震爍當時的獨步內功,原盼這兩個狂妄少年知難而退。豈知他剛捏毀銅牌,這兩個少年突然四掌齊出,擊在他前胸,登時將這位川西武林的領袖生生擊死!」
當時還只是少年的張三、李四便能輕松殺死旭山道長,就不說當年的張三、李四是什麼水平了,即便是后來的他們,在俠客島上也只是平平無奇的存在,島上如他們一般的高手還有六七十人,而他們的師父龍木島主的實力自然還在他們之上,正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是旭山道長實力太弱,而是俠客島的人實在太強。
可龍木島主即便再強,他們也始終沒完全參透《太玄經》,待到石破天上島參透《太玄經》之后,龍木島主竟然被石破天生生耗死,練成《太玄經》的石破天已是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
從這里來看《太玄經》無疑是金庸武俠世界觀里設定得最離譜的武功,它吊打了整個中原武林的絕學,那麼問題來了,《太玄經》是何人所創?
書中線索有限,由于這門武功通篇都是由李白的《俠客行》為功法,所以筆者只能猜測這作者極有可能就是李白本人。
(李白劇照)
可別誤會李白只是個詩人而已,歷史上真實的李白就有不俗的武藝,除了「詩仙」的名號之外,他也被稱為「仙劍」,金庸筆下有歷史原型的人物往往都會被捧到極高的位置,他筆下的李白被捧上「第一高手」的位置也未嘗不可。
如此看來,蕭峰評價唐朝的武林整體水平更強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