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想要早期發現,一定要及時做篩查。在聞癌變色的當下,這仿佛就是保命箴言。
然而,在2016年的「醫學與人文高峰論壇」上,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拋出了一個另類的觀點: 不提倡健康人做癌癥篩查。
這個理論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韓啟德院士則在當年的演講中,引用了多個國家的研究調查數據:
2016年1月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曾指出, 癌癥的篩查是有可能會降低某種特定的癌癥的死亡率,但其實并不能降低患癌人群的總體死亡率。
這個理論在美國的研究中同樣得到印證, 美國的一項大樣本(針對45萬人)研究中發現,每年做X光胸片和不篩查的兩組人當中,肺癌死亡率幾乎是沒有差別,更甚者, 每年做兩次以上高頻度X光檢查的一組,肺癌的死亡率反而更高。
研究數據能說明一定的現象,但是實際上腫瘤篩查真的可能造成損害嗎?
是的,的確某些腫瘤篩查是會有不好影響的。
我國的《超聲引導下甲狀腺結節細針穿刺活檢專家共識及操作指南:2018版》中就指引:直徑大于等于1.0cm的,無高危因素的甲狀腺結節,不推薦常規行穿刺活檢,而是定期檢查。
其實前列腺、乳腺等部位發現的某些病變,同樣也是這樣的處理原則。
因為一些癌癥對于患者本身而言,并不是危及生命,甚至有些是可以終身觀察的。
然而,如果在癌癥篩查中發現而進行了過度診斷、過度治療,這就有可能讓患者背負上巨大的治療壓力,其中包括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
那有些朋友看到這里會認為,既然這樣就不做癌癥篩查了,免得自己嚇自己。那家醫君要告誡大家,并非如此!
對于患癌的特定高危人群而言,早期的癌癥篩查,是非常必要的。
那麼,哪些癌癥,以及哪些人是需要做早期篩查呢?又該怎麼做呢?
1.食管癌
高危人群:常吃腌制食品、霉變的食物,吃燙、硬食物,用餐速度比較快的人;處于疾病高發地域,或有家族史人群。
篩查建議:先做 普通的內鏡等檢查,如無發現可疑的病灶,則可以定期篩查;一旦結果有異常,則應及時進一步做活檢。
2.胃癌
高危人群:常吃腌制、煙熏、咸食的人群;處于疾病高發地區,有家族史人群。
篩查建議:直接做 胃鏡檢查,發現病灶或異樣,可直接取活檢做病理檢測。
3.肝癌
高危人群:酗酒人群;患有乙肝、丙肝5年以上的患者;肝硬化和重度脂肪肝患者;處于疾病高發地區,有家族史人群。
篩查建議:建議 每半年一次肝臟B超檢查,同時增加甲胎蛋白檢測,發現異常的話要進一步做CT或MR。
4.肺癌
高危人群:長期、大量吸煙人群;長期接觸二手煙或油煙人群;環境污染和職業危害的高危人群;慢性肺病或長期咳嗽患者;有家族史人群。
篩查建議:推薦大家用 低劑量螺旋CT查肺癌,加上幾個生物標記,檢出率可以達到90%以上。
5.乳腺癌
高危人群:高脂飲食和飲酒人群;濫用[雌☆激☆素]人群;初潮過早或絕經過晚的女性;乳腺增生或纖維瘤大而多的高危人群。
篩查建議:首先建議通過 乳腺鉬靶照片來判斷,相對于乳腺CT, 核磁檢查效果明顯更好。
6.大腸癌
高危人群:高脂低纖維飲食的人群;長期便秘人群;曾患腸癌、腺瘤或息肉患者;家族性腸息肉病和腸癌史的人群。
篩查建議:高危人群要 每年做一次糞便免疫化學試驗或大便隱血試驗,每五年做一次腸鏡。
總的來說,癌癥的篩查還是利大于弊的。健康人群在定期體檢后,不必對癌癥過度焦慮和驚慌,而高危人群或者已經發現早期病灶者,也要有危機意識,做好定期隨訪。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