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痰,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司空見慣,咳痰也是「出鏡率」較高的癥狀之一。
中醫自古以來就有對「咳嗽」的記載,對咳嗽形成了一整套辨證論治的方法。
中醫認為咳嗽是指肺氣上逆作聲,咯吐痰液,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癥狀之一,是病邪犯肺時,肺臟為了祛邪外達所產生的一種病理反應。
《景岳全書》云:「咳嗽之要,止唯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
咳痰,咳出來還好,如果咳不出來或咽下去,會對身體有傷害嗎?
痰最好咳出來!
不過,很多時候,痰不是我們想吐就能吐出來的:
對于很多身體比較虛弱的人來說,呼吸肌肉無力量,或是肺部感染很嚴重、痰多痰黏的時候,都可能會導致痰液不易咳出的問題。
不便咳痰時,把痰咽回去,對身體有傷害嗎?大多數情況下,吞咽痰液的傷害并不大。
因為健康人痰液中存活的病原菌很少,咽下去后進入胃內,由于胃里胃酸的酸性很強,病原菌很難生存下去,對人體的危害其實不大。
但如果感染的病原菌很強大,能耐受酸性胃液的腐蝕,或者患者本身胃酸的酸性較弱時,病原菌不能被及時殺滅,則可能有一定的擴大感染風險。
例如肺結核患者,痰液中含有大量存活的且生命力頑強的結核分支桿菌,一味吞咽可能會引起腸結核。
所以說,有痰我們還是應該盡量咳出來。
咳痰困難?趴下試一試
出現咳痰困難,可以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一些可以幫助排痰的藥物。
這里介紹一種簡單有效的排痰方法—— 體位引流排痰。
此方法操作簡單——對于身體條件允許的人,可以趴在床上,抬高屁股、頭低下,深吸氣用力咳嗽,如身邊有人輔助,可用空心掌從下往上拍打后背進行輔助排痰。
這個姿勢可以將感染后有痰的部位放在比較高的位置,利用重力加上拍背振動促進痰液自然排出。
溫馨提示:如果是年齡比較大的患者,一定要保護好,避免造成肌肉骨骼的拉傷。
體位引流排痰
1.取側臥位或坐位,雙手放于腹部兩側。
2.用鼻子緩慢吸氣,用手感覺下胸廓及腹部兩側鼓起,再做魚嘴狀經口緩慢吐氣,腹部內收。
(要點:盡可能地深吸氣到最大限度,不能單純地向外鼓肚子,應盡量讓胸廓及肋骨向兩側擴張,然后盡可能緩慢吐氣。)
3.采取步驟2的姿勢,等待痰液聚集上涌。
(提示:如果痰液沒有聚集上涌,可反復進行)
4.用力吸氣,然后屏氣3~5秒,身體前傾,進行2~3次短促而有力的咳嗽。
咳嗽時收縮腹肌,用力將肺部深處的痰液排出。
提示:
1.中老年患者的身體基礎不是很好,不要屏氣。
2.排痰動作應量力而行,太多次或太深的呼吸,會導致體內二氧化碳下降,引起頭暈眼花等癥狀,建議每天2~3次,每次時間控制在20分鐘內。
穴位排痰法
除了上述方法,還可以嘗試按摩穴位幫助祛痰。
01肺俞穴
01定位: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取穴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俯臥姿勢,肺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
02方法:
被按摩者趴在床上,家屬將兩手拇指指腹放在兩側肺俞穴上,逐漸用力下壓,按而揉之,使穴位處產生酸麻脹重的感覺。
再用大魚際緊貼于肺俞穴,稍用力下壓,來回摩擦熱穴位,如此反復操作3~5分鐘,每日1次。
02天突穴
01定位:
天突穴位于人體頸部,當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胸骨上窩中央。
02方法:
拇指垂直于穴位按揉,以出現酸脹感為宜。每次按壓要持續5~8秒鐘,按壓10~20次。
03云門穴
01定位:
云門穴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身體左右各一,位于鎖骨下窩凹陷處。
02方法:
用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按揉同側的云門穴,并做環轉運動,每次按摩3分鐘,每日2次。
04水突穴
01定位:
水突穴位于喉結旁,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位置下一橫指處。
02方法:
以大拇指按住水突穴,然后撥按穴位周圍的痰結,每次撥按1~3分鐘。
05豐隆穴
01定位:
豐隆穴位于腿的外側,膝眼和外踝連線中點,距脛骨前緣約兩指寬處。
02方法:
用大拇指點按豐隆穴1分鐘,然后沿順時針揉豐隆穴2分鐘,最后用大拇指沿豐隆穴向下單方向搓2分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