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拍攝的天王星,韋伯望遠鏡的拍攝以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天王星微弱的行星環以及它的衛星。
天王星目前已知存在13個行星環以及27顆衛星。
那麼韋伯望遠鏡是拍到了其中11個行星環以及6顆衛星。
天王星環特寫
這11個行星環9個為主環2個是微弱的內環。
內環是1986年旅行者2號經過天王星時才發現。
如今,韋伯的拍攝讓我們再次看到了它。
除過9個主環和2個內環,天王星還有2個外環,外環是哈勃于2005年12月發現,由于距離天王星較遠,所以稱為外環。
哈勃拍到的外環
韋伯這次沒有拍到,但之后的觀測中它可能會拍到外環。
天王星的行星環普遍都很窄,再加上韋伯拍攝的亮度,所以在視覺上我們并不能辨認出11個環,因為有幾處看上去好像融合為了更寬的環。
天王星環特寫
這次拍攝的6顆衛星,其中五顆是天王星的主衛星(天衛1天衛2天衛3天衛4以及天衛5),這5顆衛星中,天衛三最大,不過它的直徑也只有1578公里,所以比起月球,它還是很小。
5顆主衛星
旅行者拍攝的5顆衛星
天衛三和月球、地球對比
另一顆衛星是天王星的內衛星,它距天王星很近,名為帕克。
它的直徑大約是162公里,很小。
旅行者拍攝的內衛星 帕克
1986年旅行者在經過天王星時,分別對這幾顆衛星進行了拍照,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它們真實的樣貌。
旅行者拍攝的6顆衛星
韋伯拍攝的天王星和上次拍攝的海王星其實有點像。
韋伯拍攝的海王星
在2022年9月的時候,韋伯對海王星進行了成像。
那猶如藍色玻璃珠,伴隨著外圍一圈明亮的光環,飄蕩在幽寂的太空,看著很是神奇,這是當時韋伯拍攝海王星給我們的感覺,而天王星這次的拍攝,也是這樣的特點。
但仔細的觀察大家可能會注意,韋伯拍攝天王星的行星環是豎著的圓環,我們看到的是俯視圖,這是天王星獨有的特點。
天王星環和海王星環對比
天王星的赤道面和它的公轉平面存在著97.7度的夾角,幾乎是垂直,所以平常我們也說,天王星是躺著公轉的一顆行星。
那麼這樣獨特的角度,韋伯拍攝時又是恰逢北極正面,所以我們看到的行星環是一種俯視的感覺。
這樣特殊的角度也使得天王星具有太陽系內最為極端的季節。
天王星繞太陽公轉一周需要84個地球年,黃赤交角的特點使得它一年近四分之一的時間,太陽直射兩極,這使得行星的另一半有長達21年處于黑暗永無天日的寒冷季節。
天王星軌道和旋轉示意
韋伯這次的拍攝北極面向太陽,南極處于黑暗的太空。
北極的右側,我們可以看到一處明亮的區域,這個天文學家將其稱為極冠。
極冠好像是每逢夏季陽光直射極地時出現,秋季來臨時消失,對于這樣的現象天文學家還不是很了解,不過韋伯這次的拍攝讓天文學家發現了極冠更多的特征,比如極冠邊緣有一個亮度增強的區域,邊緣之外還有一個過渡的暗區。
最左側還可以看到一處明亮的斑點,這個應該是天王星上空的冰晶云朵,它的形成可能與天王星的風暴有關。
這就是韋伯拍攝天王星的一些解讀。
那我們再來談談天王星的發現歷史。
天王星是距太陽29億公里的第七顆行星,它的平均視星等為5.6星等,這個亮度接近肉眼的極限(視星等說的是我們看到天體的亮度,數字越大表示越暗),人眼看到的極限是6星等左右,所以天王星在條件良好的情況下,肉眼可以看到。
相機拍攝天王星
但肉眼看到也是一個點光源,就像那些背景恒星呈現的點光源一樣,我們無法區分。
所以在很早以前,大概是公元前128年,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就曾注意到天王星的存在,但那時他并不知道它是一顆行星,之后百年的時間天王星更是被觀測了數十次,也還是沒有被認為是一顆行星(認為是遙遠的恒星)。
直到1781年,1781年3月31日,英國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在他住宅的花園中用一架6.4英寸的望遠鏡,觀測計算著遙遠的雙星,當他把望遠鏡對準金牛座時,注意到了天王星,赫歇爾發現,這個亮點會隨著倍率的放大而變大,且能顯示出一個淺藍的圓盤。
望遠鏡拍攝的天王星
這很奇怪,因為遙遠的恒星再怎麼放大也是一個點光源,不能看到圓盤,所以隨后的幾天他密切的關注著這個天體,發現它相對于背景恒星存在移動,表明這個天體距離我們不是太遠,應該在太陽系內,但當時他還不確定這是一顆行星,以慧星來看待。
赫歇爾標注的天王星位置變化
之后他將這個發現告訴了其他天文學家,不過其他天文學家并不認為這是一顆彗星,因為它沒有彗星的特點,慧發和慧尾。
之后軌道的計算也表明,它的軌道近乎圓形,也不是細長的橢圓軌道。
那麼這時的一切證據都指向---這個亮點是一顆行星而非慧星。
至此,天王星才被認為是太陽系內的一顆行星,太陽系的范圍也因此擴大。
目前我們對天王星唯一近距離探測的,只有旅行者2號探測器,它是于1986年1月接近的天王星。
旅行者拍攝的天王星
這張照片是旅行者2號于1986年1月14日拍攝,一個朦朧淺藍的行星,這是人類第一次近距離的觀看這個距太陽29億多公里的冰巨星。
如今,韋伯又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它,給人一種空靈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