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有些人脖子的表層長出了絲狀的肉狀小顆粒。它們通常不痛也不癢,但頂多會影響美觀,沒多少人認真對待。
出于好奇,小九采訪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王曉燕,請她給我們講講「小肉丸」的由來。
醫學名稱:皮膚標簽。
顏色:褐色、淺褐色,少數患者也可有正常膚色、灰白色、或臟黃色。
外觀:纖細,柔軟,有蒂生長。
最喜歡的部位:眼瞼、頸部、下巴和頭皮。
數量:數量從幾個到幾百個不等。
缺點:傳染性強,不雅觀。
頸部皮贅的構成,普通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有關系。
以下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
有空氣中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當皮膚有裂痕時,人乳頭瘤病毒很容易在皮膚中「種植」。例如,夏天你容易出汗,這增加了你擦皮膚時感染的幾率。當微生物潛入皮膚,與角質形成細胞分離,然后開始增殖。這時,可見「小肉粒」會長在皮膚表面。
剛開始的時候,會先長幾個,然后隨著抓撓、按摩、洗澡,數量會增加。
男生:男生運動量大,出汗多,不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微生物更有可能攻擊這樣的身體。
合并癥患者:人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而其他基礎疾病更容易患上「小丸子」「這些疾病降低了人體的免疫力,皮膚的免疫功能也隨之下降。
它的傳染性很強:對于有皮膚標簽的人,通過出汗和摩擦,「小疙瘩」會越長越大。洗澡時,不要用毛巾或浴巾用力擦拭,以免傳播病毒。
傳染給他人的機會很低:與有皮膚贅生物的人密切接觸后,一般不容易被傳染。
然而,孩子是個例外。如果家里有皮膚標簽的成年人與孩子有密切的接觸,可能會逐漸傳遞給孩子。這是一個很長的時間,要過很多年才能發現這些孩子比普通孩子更容易長出皮贅。
對于成年人來說,如果自身免疫力較強,與有皮贅的人密切接觸是不會被傳染的。
很多長了「小硬塊」的人都喜歡自己「治療」,要麼拔,要麼掐,但「根」還在皮膚里生長,新的小硬塊很快就會長出來。
此外,也有人用發絲或細線在發根處扎,直接用剪刀剪,涂藥膏等。
來去除「小肉粒」。治療不當也會引起接觸性皮炎和皮膚感染,甚至可能留下疤痕。
如果有大量的小肉粒,而且長得很密,王曉燕醫生建議患者去醫院治療。
處置方法:
二氧化碳激光器:《3毫米冷凍療法》。
溫馨提醒:治療痊愈后,出汗多的人要注意皮膚衛生,不要用力搓揉皮膚,避免皮贅再感染。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