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20多歲,我的肩膀47歲,我的膝蓋51歲,我的腰快90歲了,我的很多頭髮已經入土為安……」
小九經常收到這樣的「自嘲」,但這些玩笑梗的背后,其實都是對自己身體健康深深的擔憂。
很多年輕人都說只要不檢查,疾病就不會被我發現,這種「鴕鳥」心態已經充分反映了大家懼怕體檢、查看報告的現狀。
當然,這種現狀也不止存在于年輕人,很多老人也是如此。
「都說了不要檢查,不打緊的事,要真檢出什麼怎麼辦?」65歲的張叔攥緊體檢報告表始終不肯告知結果,讓家人緊張不安。
幾乎每個人體檢完就會開始焦慮,沒拿到報告就開始草木皆兵,整顆心就像那指標的箭頭一般上下懸著,最后陷入「越不查越害怕,越害怕越不查」的死循環。
事實上,體檢報告中有些異常結果,并沒有你想象得那麼嚴重,有些甚至不需要治療。
1、心臟早搏
很多人看到心臟早搏就以為自己是不是得了心臟疾病,其實很多健康的人也會出現類似情況,根據由中華醫學會發布的《早搏基層合理用藥指南》表示,不是器質性心臟病的室性早搏,屬于正常范疇,無需藥物治療。
2、轉氨酶升高
轉氨酶雖然是肝膽疾病重要檢測指標,但轉氨酶升高也不止受疾病影響,通常在劇烈運動、大量飲酒、感冒、服用藥物后也可能出現轉氨酶升高的情況,一般過一段時間就會自行平復,不必過于緊張。
3、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雖然聽起來好像很嚴重的樣子,但其實,這是一種良性疾病,而且一般都是無癥狀的,真正應該引起警惕的是「肝血管肉瘤」,雖然只相差了一個字,但它卻是惡性腫瘤,一旦發現需盡快進行檢查治療。
4、乳腺增生
女性「乳腺增生」問題非常常見,屬于女性正常的生理性變化。一般20多歲無生育史的女性,以及更年期前后的女性最容易乳腺增生,主要受內分泌、激素分泌等影響,并不需要刻意治療。
每逢檢查必有血常規,作為醫院最常見的檢查,也是最難看懂的檢查,很多指標數據看的人頭痛,這也讓很多人不解為什麼要做血常規?
其實血常規的作用非常廣泛,主要通過檢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等各項細胞數量和比例情況,進而診斷和監測可能的疾病風險。
而其中血常規和癌癥并沒有指向性關系,即使癌癥患者也可能出現血常規正常,所以臨床不會根據血常規異常來判斷是否得癌癥,但癌癥患者也會在某些情況出現血常規的不正常的情況,這5處異常你一定不能大意。
1、白細胞計數
腫瘤性引起的白細胞升高,比如急性白血病導致的不成熟白血病腫瘤細胞增殖,或者慢性白血病導致的人體成熟白細胞量增多,還有白細胞下降也有可能是因為化療或藥物引起的變化。
2、紅細胞計數
比如造血系統腫瘤就會影響紅細胞指數,造成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升高。
3、血小板計數
近年來發現,有研究發現,部分癌癥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血小板數目異常,比如骨髓瘤、肝癌、胃癌都會造成血小板計數增加或下降。所以當血小板計數異常時,要注意可能是癌癥侵襲的一個信號。
4、C-反應蛋白
C-反應蛋白是炎癥作用下產生的蛋白質。比如乳腺癌和肺癌患者的炎癥反應中,就會造成血常規中C-反應蛋白升高。此外,還有研究顯示,C-反應蛋白含量最高的群體患結直腸癌的危險是含量最低者的2倍。
5、腫瘤標志物
一般腫瘤標志物可受一種或多種癌癥的存在而升高。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所以臨床只應用于癌癥的輔助診療手段,而不是確診標志物。
其實大多數臨床體檢檢測項目中的指標變化,只是初步的提示,目的是引起我們的重視,最終這些異常到底是病還是其它信號,還需要進一步的檢查,結合其他輔助檢查手段,明確相關指標異常升高的原因。
參考資料:[1]《很多年輕人不敢看體檢報告?》.共青團中央.2020-10-11.[2]《體檢報告你會看嗎?這些指標異常未必就是病→ 》.廣州健康通.2021-07-27.[3]《關于血常規,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科普中國.2023-09-0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