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俠侶》的劇情承接《射雕英雄傳》,書中的主角楊過也深受前作主角郭靖的影響,甚至可以說郭靖就是楊過的人生導師,楊過后來能夠成為「神雕大俠」也離不開郭靖的教導。
不過盡管他們一個被稱為「北俠」,另一個被稱為「神雕大俠」,但讀者們在評價郭靖和楊過時,都會不約而同地認為郭靖是更偉大的,原因很簡單,郭靖后來選擇鎮守襄陽,他始終心系天下蒼生,一生為國為民,而楊過則只是如同一個「游俠」般的角色,路見不平,他也會拔刀相助,但你要讓他為了天下蒼生奉獻自己的一生,那他可能就做不到了,于是他選擇退隱。
(郭靖、黃蓉劇照)
二者為何會有這樣的區別?
郭靖為何能夠成為一代「北俠」?其實還得歸功于他的八位師父。
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又有人言「名師出高徒」,可見師父是怎樣的人,對徒弟的影響是極深的,而郭靖一生師從江南七怪與洪七公這八位師父,無一例外都是大俠。
那江南七怪雖然武藝平平,幾乎走到哪都是挨打,但那七人卻都是不畏死亡的義士,無論遇上何種強敵,他們的選擇都是打了再說,這一點在他們中的老大「飛天蝙蝠」柯鎮惡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柯大俠是痰吐東邪,杖打西毒,痛罵北俠,蔑視西狂,論本領,他只算二三流,論俠氣,他卻不輸任何人,郭靖后來無畏各種惡人,自然也是受這七位師父影響。
而那「北丐」洪七公又何嘗不是一位大俠?要了解七公是個怎樣的人,看他怒斥裘千仞的這番話就很直觀。
(江南七怪劇照)
原著道:「老叫化一生殺過二百三十一人,這二百三十一人個個都是惡徒,若非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奸巨惡、負義薄幸之輩。
我們丐幫查得清清楚楚,證據確實,一人查過,二人再查,決無冤枉,老叫化這才殺他。老叫化貪飲貪食,小事糊涂,可是生平從來沒錯殺過一個好人。」
跟著如此八位師父學習,郭靖怎能不心懷天下?
再看楊過的經歷,楊過生來沒有父親,兒時又沒了母親,自幼孤苦無依的他沾染了一身壞毛病,若不是郭靖發現了他,將他引入正道,只怕楊過會成為江湖中的小混混,渾渾噩噩過一生。
不過楊過與郭靖相處的日子并不長,后來對他影響最深的無疑是他的師父小龍女。
他們常年在古墓中生活,固然楊過原本是個性格外向之人,后來也難免被小龍女同化。
尤其是在與小龍女分別的十六年間,他的形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完全不似早年間那個油腔滑調的毛頭小子,甚至變得沉默寡言起來。
(楊過、小龍女劇照)
而楊過雖然也被稱為大俠,但他的行事風格始終是略帶邪氣的,而他在與小龍女分別的那十六年間的行俠仗義之舉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應該算是「行善積德」,他心中所想自然是期望通過行善之舉來換取一個好結果,期望后來能如愿與小龍女重逢。
從這一點來說,楊過心中其實原本是沒有天下蒼生的,他始終只是和你我一樣的一個普通人,并沒有郭靖那樣的覺悟。
不過金庸在書中其實早已借一燈大師的視角解讀過楊過這個角色的,他與郭靖的區別其實很明顯。
一燈大師一生閱人無數,他見多識廣,而他在書中就很直觀地點出了郭靖與楊過的不同。
當時小龍女深受情花毒折磨,已經毒入膏肓,可小龍女和楊過卻顯得十分從容,一燈大師作為一位得道高僧也不免發出這麼一番感慨。
(小龍女、楊過劇照)
原著道:「一燈自進木屋以來,第一次聽到小龍女說話,聽她這幾句話語音溫柔,而且心情平和,達觀知命,不禁一怔。他不知小龍女自幼便受師父教誨,靈台明凈,少受物羈,本想這姑娘小小年紀,中毒難治,定然憂急萬狀,自當與當年郭靖、黃蓉前來求自己救治時心情相似,那知說出話來竟是功行深厚的修道人口吻,心想:‘這對少年夫婦人間龍鳳,男的武功如此了得,女的參悟生死,更加不易,即是苦修了數十年的老僧老道,也未必有此造詣。郭靖、黃蓉夫婦武功為人,足可和他們比肩,但達觀知命、漠視生死,比之卻有所不如,我那些蠢弟子無一能及。’」
郭靖夫婦盡管心懷天下,卻也多少對死亡有些恐懼,而楊過夫婦則不同,這二人是達觀知命,對于一切都看得十分淡,別說心系天下了,他們連自己的命運都看得很淡,對于他們而言,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連自己的命都不怎麼在乎,他們又如何會在意別人的事?
(一燈大師劇照)
楊過夫婦愿意在《神雕俠侶》書末的襄陽大戰中出手協助郭靖,那是為了報郭靖的知遇之恩,畢竟沒有郭靖接濟,楊過怕是早已死在某個街邊,沒有郭靖送他去終南山,他后來又如何會遇上自己的一生摯愛小龍女?
而在協助郭靖守下襄陽,并且送出玄鐵重劍之后,他會選擇與小龍女一同退隱江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對于他們而言,世上值得珍惜的也就只有彼此了,至于旁人如何,他們顧不上,也不想管。
其實楊過的選擇是沒什麼值得苛責的,人人都崇拜郭靖,可又有幾個人愿意和郭靖一樣為了天下蒼生犧牲自己?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如楊過一樣當個普通人,何況多數人也沒有楊過那般苦難的經歷,你要和他一樣,只怕也會如他一般達觀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