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叔今年68歲,自從過了65歲后他每年都要參加體檢,今年的體檢報告上提示前列腺特異抗原指標升高,不過他覺得沒什麼癥狀,也就沒當回事兒。直到後來出現了夜尿增多等癥狀,才趕緊到了醫院就診。
穿刺活檢結果顯示前列腺癌,這個消息讓常大叔一時不能接受,好在醫生及時進行開導,并制定了治療方案。腹腔鏡下進行了前列腺根治切除術,全程用時一個小時左右,疤痕也很小。術后一個月常大叔身體恢復到術前水平,夜尿次數也減少了。
男性上了年紀之后,很容易被前列腺問題盯上,還有傳言稱[夫·妻·生·活]越多的人,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更高,真的是這樣嗎?
前列腺癌是近年來男性比較常見的一種癌癥,美國曾有一項研究指出——男性[性☆生☆活]過頻、過早會增加前列腺癌的發生風險。尤其是[性☆生☆活]初始年齡在24歲以下,最初射精年齡在15歲以上,婚齡超40年,平均每月[性☆生☆活]次數大于12次的人,到了40-50歲后很容易被前列腺癌盯上。
那[性☆生☆活]頻率真的和前列腺癌有關嗎?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邱劍光主任醫師解釋到,前列腺癌與雄激素密切相關,雄激素水平越高,被前列腺癌盯上的風險也越高,而[夫·妻·生·活]本身是雄激素水平升高的過程,因此理論上不排除這種可能,不過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論。
其實,此前曾有哈佛研究發現,適當進行[性☆生☆活],有助于預防前列腺癌。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31925名受試者進行了10年的隨訪,最終調查發現:相比于每月射精4-7次的男性,50歲后每月射精21次或以上者,前列腺癌風險降低26%。
不過研究人員指出,這個研究只能證明更頻繁的射精與降低前列腺癌風險有關,并不能證明可以預防癌癥。
另外,男性的「用手」次數似乎也與前列腺癌風險有關聯。
發表在《JAMA》上的一項研究,通過對29342名美國男性進行了8年的隨訪調查,結果發現每月「用手」射精21次以上,有助降低前列腺癌發病風險。
但研究者認為射精頻率與前列腺癌風險無顯著相關性,原因是大部分分組中的射精頻率與前列腺癌風險無關。
說到男性健康問題,很多人都會想到前列腺,男性的前列腺不光關于健康,還與性福生活有關。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一種性腺器官,位于盆腔內膀胱遠端,形狀像栗子一樣,包繞著尿道根部,構成近端尿道壁。前列腺的主要功能有控尿、分泌前列腺液、激發性沖動和性興奮等。
較常見的前列腺疾病有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想要保護前列腺健康,平常一定要遠離下面幾種傷害前列腺的行為。
1、憋尿
經常憋尿會導致膀胱充盈脹大、排尿無力,增加前列腺增生的發生風險。
2、長時間擠壓
男性長期久坐不動或騎腳踏車容易擠壓到前列腺,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受到影響,更容易被前列腺疾病盯上。
3、性事不當
[性.欲]旺盛長期不排泄或者短時間內持續多次[性.交],都可能會被前列腺炎盯上,另外[性.交]中斷、體外射精等行為也會增加前列腺炎的發生風險。
4、飲食不節制
飲食上不忌口,偏好辛辣、酸性食物及烈酒、暴飲暴食等,都會危害前列腺健康。
5、吸煙
有研究發現,吸煙也會危害前列腺健康,吸煙者的前列腺疾病發生率要比不吸煙者高出1-2倍。
據統計,我國前列腺癌一發現就是晚期的患者高達70%,但美國卻只有4%,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是我國居民總體健康意識不強,未定期進行體檢,且國家未普及前列腺癌早期篩查的認識,另外城鄉差距大、醫療水平不均衡也有關。
如果以下癥狀突然反復出現,可能是前列腺癌的早期信號!
1、尿頻、尿急
前列腺癌一旦擴散到膀胱、尿道等部位,就會刺激神經引發尿頻尿急等癥狀,還可能伴隨排尿困難、尿路不適等癥狀。
2、尿流變慢或有間歇感
前列腺本身位于膀胱底部,如果癌腫不斷生長就會壓迫尿道,導致尿流變慢或有間歇感。
3、尿后滴漏
前列腺癌來臨后,可能會導致尿道狹窄,導致膀胱無法被排空,出現尿后滴漏現象。
如果出現疲乏無力、虛弱、骨痛、排尿困難、血尿、便秘或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可能已經發展到晚期,一定要引起重視。
想要早期發現前列腺癌,一般可以通過檢測前列腺特異性抗原來篩查。
建議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從45歲開始進行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篩查,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進行一次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測定,如果發現結果增高就需要進行彩超、前列腺磁共振、前列腺穿刺活檢等詳細檢查。
男性一定要關注前列腺健康,遠離一些傷害前列腺的行為,一旦出現前列腺疾病癥狀,一定要提高警惕,引起足夠的重視。建議高危人群要做好定期的前列腺癌篩查,一旦結果異常,最好進一步排查。
參考資料:[1]《前列腺癌和[夫·妻·生·活]頻繁有關?醫生:4大武器幫您揪出前列腺癌!》.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2022-04-23[2]《男性的前列腺之謎》.第十一診室.2023-10-25[3]《前列腺癌為什麼往往一發現就是晚期?》.科普中國.2022-10-0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