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那些常見的野生植物,也許我們都見過,但是不同的地方卻有不同的叫法。
比如,每年春夏季節的時候,我們這邊的老人非常喜歡采摘一種常見的野菜,它的嫩莖葉被認為是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特別是小孩愛吃零食,容易上火,將這種植物煮湯喝,很快下火。我們這邊叫白花菜,而有些地方叫龍葵,苦葵等,如果不知道它還有這些叫法,還以為它們不是同一種植物呢。
所以,有些朋友會問,為什麼有些植物會有這麼名字或者叫法,這其實和我們的文化有關。我在給大家介紹植物的時候都會盡量將它們在不同地方的叫法也一塊介紹,這樣,大家就會認識了。今天出來采藥的時候,遇到了一種很珍貴的植物,俗稱「破血草」,它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的染料植物之一,非常有名氣,你們可認識?
「破血草」名氣中帶有血字,說明這種植物和我們的血液有關,而且息息相關,對我們的血液有好處,有幫助。在我國絕大部分省市都有分布,喜歡涼爽,溫暖的氣候環境 ,但是怕積水。所以這種植物一般不會生長在太靠近水邊的地方,主要生長在林下,灌木叢中,還有農村荒山中也時常有發現。土壤較為疏松的環境生長更好。
它是多年生攀援灌木植物,成熟之后可以長到2-3米高,常復生在其他高大植物之上生長,但是它主要是靠自己根莖吸收營養,而不是和那些寄生植物一樣,主要靠寄主植物來吸收營養,所以,它的根莖非常發達。當然,這也是它主要的入藥部位。根莖部位細長,表皮顏色多為黃棕色。
每年的7月份之后就到了它的花期,10月份左右為果期。這種植物開花還是比較漂亮的,十幾朵小白花、小黃花掛在枝頭,是一種有個性的植物。但是想要采挖這種植物可不容易,因為它的地下根莖會往下延伸比較深,需要借助工具才能采挖。如同野山參一樣,根莖值錢的植物,一般都不能輕易得到,但是野山參是保護植物,千萬不亂挖。
「破血草」最早記錄在《黃帝內經》一書中,距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民間土方中對它的研究和使用也已經有了幾千年歷史。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比如彝藥、壯藥、白藥等等,對它更是重視。古代名醫李時珍稱它:「氣溫行滯,味酸入肝專于行血活血」,而關于這種植物的相關配伍就比較專業了。
今天介紹的這種「破血草」,大名其實叫做
茜草,主要取茜草根入藥,它的別稱有紅茜草,活血草,血見愁,地血,牛曼,拉拉秧等。總的來說,茜草這種植物主要針對我們體內的血,也是一種對女性非常友好的植物之一,具有活血,止血,涼血,跌打扭傷,閉經,散淤,關節疼痛等方面的用途。
茜草這種植物,你們那里可有?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點用處,你們還用它來有何作用呢?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