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每年的端午節各地都會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了解民俗的老一輩人都會在家里懸掛一些植物,驅邪祈福,比如艾草是肯定少不了的。今年你們家里打算掛什麼植物呢?
端午前后農村有很多植物都到了黃金采收季,除了艾草少不了,其實還有很多植物,值得我們關注。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種,俗稱「石姜瑚」,味道似生姜而得名,價值珍貴。
端午不只是懸掛艾草,「石姜瑚」也是一個老傳統。這種植物常年生長在農村野外的小溪,水邊,離開了水,這種植物是很難生存的。
在我國,「石姜瑚」主要生在在黃河以南的地區。比如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在我們當地,每到端午節的時候都會將它和艾草捆綁在一起,懸掛在門上,這是一種老習俗。
來看一下「石姜瑚」植物長什麼樣的。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成熟植株的高度一般在20-30厘米左右,因為常年水汽充足,葉子尤其光鮮亮麗,給人一種生命力強盛的感覺。
它的葉子長條形,如同一把劍,有的地方也叫它「水劍草」,其實它的葉子更像是加大版本的韭菜,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它「野韭菜」。
挖出「石姜瑚」,會聞到它的根莖有一股特殊的氣味,和家里常用的生姜有點相似,其實,這是一種芳香。根莖分枝較多,呈肉質,這是具有藥用價值的部位。
它喜歡生長在水邊,水里,特別是有很多石頭的小溪非常常見。花期為5-6月份,到了7月份左右就是果期,果實常為黃色,但是一般沒人利用它的果子。
「石姜瑚」是我們當地的一個叫法,其實它的大名叫做石菖蒲,是一種和艾草,端午節息息相關的植物。每年端午前后集市上售賣的小捆艾草,旁邊一定也會有石菖蒲。
石菖蒲除了在傳統民俗方面的寓意很大以外,其實它還是一味非常不錯的藥材植物,你們可知道?石菖蒲主要是根部入藥,根據《滇南本草》的記載,石菖蒲「治九種胃氣,止疼痛」
《本經》中更是記載了石菖蒲:主風寒濕痹,補五臟,通九竅。所以,石菖蒲相比于艾草來說,對我們的利用價值更高。它具有開竅,理氣,活血,散風等功效。
生活中一些老人喜歡用石菖蒲治療跌打扭傷,外傷出血,胃痛,耳聾,健忘等。但是并不是誰都可以用的,每一種植物都需要專業制備,而且有很多禁忌,不了解的朋友謹慎對待。
除了藥用價值,還有和民俗傳統的關聯,其實石菖蒲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在一些園林,公園中,我們時常也能看到石菖蒲的影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這種植物呢?
趁著今年端午節,大家可以深入了解一下石菖蒲這種植物。每年這個時候,村里老人都會來尋找石菖蒲,采收回家之后捆成一小捆,然后和艾草一塊售賣,一把5塊,十分受歡迎。
在我們這邊,端午節少不了艾草,更少不了石菖蒲,你們家鄉是否有石菖蒲這種植物呢?它還有什麼用途?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