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薌齋是郭云深的關門弟子。他跟著郭云深學武功的時候,郭云深不教他招式,只是讓他站樁。可是幾年后,他的武功忽然就變得非常厲害,乃至于有個總鏢頭碰他一下,都跌出數丈外,這是怎麼回事呢?
(王薌齋)
1885年,王薌齋出生于河北深縣魏家林村,他的父親是個賬房先生,能掙錢,因此一家人的生計還算過得去。不過王薌齋從小就是個病秧子,身體孱弱,又有哮喘,父母都擔心他是個不壽之人,因此讓他練武強身。
深縣是個武術之鄉。當地民風彪悍,由于武術既能強身又能保家,因此武術在當地,就像現在的廣場舞一樣,對老百姓們有著極強的吸引力。
深縣出了不少武術名家,比如以半步崩拳聞名于世的郭云深。
郭云深是馬莊人,馬莊與魏家林村相鄰。巧的是,王薌齋的長輩曾隨郭云深練過形意拳,兩家因此相熟。
所以王薌齋的父親,也想讓他拜郭云深為師學藝。
但此時的郭云深,已經是古稀之年,身體不僅每況愈下,而且還患有足疾。再加上看到王薌齋不像個能練好武功的材料,所以死活不允。
誰知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郭云深的獨子不幸墜馬而死。于是與郭云深關系親厚的趙樂亭從中極力勸說,郭云深這才收王薌齋做了關門弟子。自此,9歲的王薌齋便留在了郭云深的家里,開始學習形意拳。
隨著時間推移,郭云深發現王薌齋雖然年紀不大,卻是個非常優秀的少年。天資聰穎,學習刻苦,對待師父也極為孝順。這讓喪子的郭云深頗為歡喜,因此待他視如己出,將畢生絕技傾囊相授。
由于年邁,郭云深經常盤腿坐在炕上,授藝也基本靠口授。王薌齋每天就在床前一邊站樁,一邊牢記師父教誨,并在心里反復揣摩,他常常一站就是數小時之久。
每天早晨起來,郭云深就會檢查王薌齋站樁的腳窩子的濕潤程度。如果兩個腳窩子里的土不夠濕潤,他便會發怒。于是,王薌齋就自覺地繼續站樁,直到達到了郭云深的要求后,才肯休息。
其實,郭云深一生授徒無數,很多人都因郭云深太過嚴苛,受不住累半途而廢。而能學成者寥寥無幾,這也讓郭云深在晚年時,總擔心自己一身絕學未來會失傳,常常為此長吁短嘆。
有意思的是,郭云深在很長時間里,都只讓王薌齋站樁,卻不教他拳法,倒是經常教其他師兄弟們學習拳法。
王薌齋看得十分眼饞,便總是偷偷向其他師兄弟們偷學拳藝,郭云深發現后,大發脾氣,說放著玉皇大帝不學,卻向土地爺學,那能學得了什麼。后來,王薌齋才明白,郭云深之所以不急著教他學拳,是想先讓他練好基本功。當然,等王薌齋到了該學拳的時候,他學的,都是其他師兄弟學不到的絕技。
正因如此,后來有人評說,真正學到形意拳精髓的,唯有王薌齋一人。
(郭云深)
1903年,郭云深的一個徒弟慌慌張張帶著厚禮找上門來。
原來,這個徒弟是保定府一家鏢局的總鏢頭。結果前不久,在押送鏢車的時候,遇到悍匪,被搶了鏢車。對于鏢局來說,這不僅是要賠錢的事,而且會因此名譽掃地,從此很難再有業務可做了,所以總鏢頭希望郭云深能出山坐鎮,挽回一些名譽。
郭云深已經83歲了,常年躺在床上。苦于無法推卻,他便親筆寫了一封信,讓王薌齋代他走一趟。總鏢頭看到來的只是個18歲的毛頭小伙子,心里對郭云深大為不滿,待王薌齋也十分冷淡。
王薌齋初來乍到,對鏢局里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鮮,特別是院里陳列的兩排兵器,更是讓他技癢難忍。于是他信手抽出白蠟桿子來,準備好好練練功。結果他這一動,可把鏢局上下都驚動了。原來鏢行有個行規,就是門前大槍和桿子不可動。但凡有人動,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上門來挑釁的。
伙計們馬上喊來了總鏢頭。他見王薌齋不懂規矩,頗為惱怒,上前拍王薌齋手腕,大聲斥責:「小孩子不要亂動。」
誰知他聲音未落,人卻跌倒到幾丈之外了。這一下,大家才知道,王薌齋雖說是個毛頭小伙子,可是身手不凡。
于是總鏢頭立刻給王薌齋端端正正行了個禮,連稱師弟,請王薌齋把學到的功夫教給他們。
幫助鏢局恢復名譽后,王薌齋打道回府。見到郭云深后,他提起了此事,并很疑惑,他根本沒有做出什麼舉動,為何對方卻會摔得那樣遠。
郭云深拈須微笑,告訴他說:「這些人沒有練過站樁,他們發的力怎麼及你。」
這時,王薌齋才豁然開朗,當初郭云深為何要他苦練站樁。從那以后,王薌齋更是練功不怠,每天二更就帶著干糧到村外山林里練功,直至暮色四合,他才歸來。如此又苦練數年,王薌齋的功夫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郭云深去世數年后,王薌齋回到父親身邊。有一次父親帶他到綏遠做生意,結果在路上遇到了一伙土匪。王薌齋讓父親守著財物,他上前去和土匪們廝斗。他三拳兩腳就打得土匪們鬼哭狼嚎,不一會兒,土匪們就跑了個干凈。大土匪見狀感嘆:「這小孩咋恁厲害。」說完也灰溜溜逃走了。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王薌齋回家后,和表哥邱蘭坡往來十分親密。結果在邱蘭坡的影響下,染上了賭博的惡習。
母親見他不務正業,免不了重重責罰他。在邱蘭坡地攛掇下,王薌齋竟不告而別,和他到京城闖蕩去了。
由于走得匆忙,王薌齋身上并沒帶什麼銀兩,全靠邱蘭坡身上一點錢打發。結果二人才走到半路,就已經身無分文了。饑寒交迫中,他們幾乎要淪落到乞討的地步。好在一家店主見他二人可憐,慷慨相助,他們這才順利地到了京城。
進京后,沒有一技之長的王薌齋,投在軍中做了一名伙夫,成天干著劈柴燒火的雜活。他為人忠厚,人又長得英俊,因此他在軍隊里頗有人緣,那些軍卒都喜歡和他開玩笑。
有一天,王薌齋挑水,有個兵卒伸出腳,想把他絆倒。誰知王薌齋健步如飛,桶中的水無一滴灑落,倒是那個兵卒跌倒不起。
將軍吳封君正好路過,看到了這一幕,深知王薌齋絕非庸人,于是召見了王薌齋。在得知王薌齋是郭云深的關門弟子后,大喜,當即就把女兒吳素貞許配給了他。
吳封君對王薌齋這個女婿滿意歸滿意,但對他不識字,還是覺得頗為遺憾。于是,他又出錢請來先生,教他讀書習字。
好在王薌齋聰穎,如此跟著先生學了幾年,不僅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而且他還能吟詩賦詞,又能武,還能文。
(徐樹錚)
王薌齋和妻子情投意合。吳素貞知書達理,王薌齋讀書時,她對王薌齋多有幫助。王薌齋也教她形意拳,她學得頗有些模樣。
民國時期,為了強國強民,國民政府大力推崇武術,發展全民習武,武林高手在當時堪比香餑餑。
有一次,軍政名流徐樹錚大擺宴席,宴請武林界及軍政界的名人。王薌齋亦在邀約之列,并且他還答應徐樹錚,在宴會上與總統府武師李瑞東競技。
當李瑞東從門外走進來的時候,王薌齋便疾走上前,握住了李瑞東的手。表面上看似二人在握手,實則暗中較勁。結果李瑞東支撐不住,險些跌倒。好在王薌齋眼疾手快,順勢將他攙扶起來。
這一切發生的時候,并不顯山露水,輸贏也只有他二人心里明白。
但是李瑞東臉上掛不住,在宴席上僅坐了一會,便以入廁為由,悄然離去了。
徐樹錚想調解王薌齋與李瑞東的矛盾,但是好面子的李瑞東,卻已經辭掉了總統府武師的職務,回老家去了。
王薌齋聽說后,頗感后悔。一方面李瑞東是個武術名家,另一方面李瑞東年事已高,自己正值壯年,與之競技,勝之不武。特別是聽說李瑞東回老家抑郁成疾,不久就去世的消息后,王薌齋更是悔不當初。自那時起,凡是他教的學生,他總不忘叮嚀,千萬不可好勇斗狠。
陸軍部武技教練所建立后,徐樹錚擔任所長。王薌齋被聘為副所長。當時,尚云祥等名師都被重金禮聘在那里擔任武師。一時高手云集,王薌齋每天與他們切磋武藝,探討武術奧義,好不快活。
隨著王薌齋的名氣越來越大,慕名前來和他比武的武林人士,也越來越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山東臨清名師周子炎。
周子炎的家里,本來還頗有些闊綽,但他習武成癡。為了能學得天下武功,將豐厚的家產,全部用在拜師學藝上,而他也在十幾年的苦練中,成為了一代名師。
為了和王薌齋一較高低,他專程來到京城。但是沒打兩個回合,他就被摔在了地上。敗北后,周子炎扭頭就走,次年又來找王薌齋,結果再敗。第三年再來,還是敗給了王薌齋。三打三敗,周子炎輸得心服口服,當即跪地拜師,從此入了教練所,跟著王薌齋習武。
(王薌齋)
1918年,受府院之爭的影響,徐樹錚辭掉了陸軍部次長的職務。他的離去,也直接讓教練所停辦。
王薌齋失業后,往南方出游。一路上他以武會友,探訪隱士名家。
他先到嵩山少林寺與恒林大和尚盤桓了數月,后來又到衡陽,拜訪了解鐵夫先生。他和解鐵夫比拳,竟十戰十敗。又比兵器,依然十戰十敗。王薌齋羞愧難當,于是想告辭離去。倒是解鐵夫覺得他是個難得的習武之人,主動挽留住他,并將絕技傳授給他,而他也因此功夫大進。
游歷了一年多之后,王薌齋又隨徐樹錚前往福建擔任武術教官,并在那里拜訪了武術名師方永蒼。
王薌齋和方永蒼的比武,四勝六敗。方永蒼卻說,王薌齋內功深厚,摔他摔得干凈利落,他雖贏得兩局,卻贏得拖泥帶水,算不得贏。
由于彼此都很欣賞對方高超的武藝,因此在逗留福建的時候,王薌齋與方永蒼經常探討武術,切磋武藝,這無疑對王薌齋的武藝提升,有極大的幫助。
1929年,張靜江擔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時,在杭州舉辦了一場「國學游藝大會」。這場別開生面的武林大會,由于獎金豐厚,吸引了南北武林不少名家報名。王薌齋受李景林和張靜江的邀請,做了大賽的裁判委員。此后,王薌齋一直為弘揚武術,在北京擔任武術老師。
1940年,日本東京舉辦大東亞武術競賽會,極力邀請中國武術家參加。
當時,汪精衛負責籌措中國代表團。他先后邀請了馬良等人,王薌齋亦在被邀請之列。但王薌齋卻嗤之以鼻地說:「這是兒皇帝的代表團。」因此稱病沒有前往。當馬良等人組成的代表團抵達東京,大東亞武術競賽會的負責人看了后,卻直言:「沒有王薌齋,這就不叫中國代表團。
」
此后,一些日本高手紛紛遠渡重洋,到北京找王薌齋比武,結果無一取勝。
解放后,國家再無戰爭,王薌齋便把站樁及拳法進行改良,將之運用到患有慢性病的病人身上。也就是說,此時王薌齋的武術,已經不再是為了取勝而存在,而是以康復保健為目的了。
王薌齋與時俱進的改良,還針對那些有慢性病患者們,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一傳十,十傳百,來找他拜師學藝的人絡繹不絕。
王薌齋為了武學能繼續流傳下來,他還撰寫了《拳意中樞》《拳意正軌》等著名武術書籍,從而讓武術以書籍的形式,得以保存了下來。
1963年,78歲的王薌齋病逝于天津。
由于他生前教授弟子無數,他去世后,他傳授的拳法代代相承。再加上他寫的書上,也對練拳做了很多詳細的注釋,因此學拳的人到現在依然不少。可見,中國武術能發展到現在,王薌齋是做出了很大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