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對我們的壽命和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控制飲食,我們能夠更好地管控血糖變化,降低一些慢性病變的風險,并助力心血管健康。
綜合而言,適度的饑餓和飲食控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健康策略,可以幫助我們達成更長壽、更健康的生活。
早期,美國猶他大學的一位生態學家與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機構聯合展開了一項針對小鼠進食對健康影響的研究。
實驗中,科研人員把小鼠分成2組,對照組可以全日自由攝食,實驗組被限制一日只能吃一頓。結果顯示, 每日僅進食一頓的小鼠身體更健康,且壽命延長了約28%。
報告中解釋道,這是因為在饑餓狀態下,細胞會進行自我修復及再生,從而提高細胞代謝的健康程度。此外,實驗數據還顯示,挨餓組的小鼠具備更優的肝臟及心臟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 這項研究只是針對小鼠進行的,并未得到人類身體的驗證。對于人類來說,挨餓的定義可能會引起爭議,并且過長時間的饑餓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危害。
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如果在挨餓,身體會有哪些變化呢?
網絡上一位叫小蔡的朋友,進行了「實驗」,并分享了他吃完一頓午餐后,連續24小時不進食,期間身體變化經歷:
5小時后:小蔡吃完午餐后開始感覺到饑餓了,這時候身體會消耗一種糖原,這種糖原是身體在需要時釋放出來供應能量的重要儲備。 當血糖水平下降時,身體會通過分解糖原來提供額外的葡萄糖,以滿足各個器官的能量需求。這個過程類似于身體的內部存糧庫,它確保了血糖的穩定性,保障了身體正常的代謝和生理功能。
12小時后:為了確保大腦能夠正常運轉,身體開始尋找并利用各個角落的能量資源。它開始 分解肌肉蛋白質,將其轉化為能量供應。這個過程不僅使小蔡感到疲憊不堪,還導致他出現 頭暈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癥狀。身體為了維持生命運行,通過向大腦發送信號來提醒它保持警覺和專注,以應對能量不足的挑戰。
24小時后:已經是第二天中午,小蔡餓得只想躺下休息。他的身體已經沒有任何儲備能量可供使用,只能 分解肌肉蛋白質來轉化為能量。他 仍然遭受頭暈和昏厥的困擾。這是因為低血糖直接影響了大腦正常運作所需的能量供應,導致他出現了這些不適癥狀。
如此看來,挨餓并不能達到健康瘦身的效果。那麼,生活中有哪些方法能夠助力健康瘦身呢?不妨參考以下3點:
1.每餐吃到7分飽:不要暴飲暴食或過度饑餓,以免胃壁松弛和胃動力衰退。注意胃的感覺,每餐吃到七分飽即可,不要吃得太飽。
2.多食用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能提供較持續的飽腹感,同時也能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潤腸通便和保護胃腸道健康。蔬菜、粗糧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3.進食注意細嚼慢咽:吃飯時要細嚼慢咽, 每一口至少咀嚼20下左右,每頓飯控制在20-30分鐘。這樣有助于初步消化食物,也能及時接收到飽腹感信號,減少進食量,減輕胃部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