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和不良生活習慣,很多人出現了頸肩疼痛的癥狀,嚴重影響健康。
背駝了,眼睛也花了,脾氣也糟了,未老先衰,沒有足夠的陽剛之氣。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和緩解這一系列慢性疾病呢?
老祖宗的智慧總是無窮的,人體穴位這種天然烙印,在治療我們自身的疾病不僅操作便利、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稱得上「綠色療法」,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
有個穴位具有疏通經絡、調整氣血的作用, 古代多用于治療各種疼痛性疾病的診療。
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它在治療痛癥立竿見影,療效顯著。
這個號稱頸腰疼痛的「克星」的穴位就是 后溪穴。
作為八脈交會穴,后溪穴可以和人體的其它血脈溝通:
頸椎出問題了,腰椎出問題了,眼睛出問題了,都要用到這個穴,效果非常明顯。
古醫書記載后溪穴主要用于治療肩肘臂痛、目赤痛、脅肋痛、腿疼、傷寒頭痛病證、上下牙兩頰疼痛、腎虛頭痛等。
現代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落枕、肩肘臂痛、頭痛、咽喉腫痛、急性腰扭傷、足跟痛、胸脅痛、眶上神經痛等病證,且多可獲得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
《針灸大成》中引用了后溪治病之《西江月》詞一首:「手足拘攣戰掉,中風不語癇癲,頭疼臉腫目鏈鏈,腿膝背腰痛遍,項強傷寒不解,牙齒腮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汗后溪先砭。」
由此可見,后溪穴對多種疾病都有顯著療效。
后溪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本輸》篇,為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又為八脈交會之一,通于督脈小腸經。
「后」,與「前」相對,指穴內氣血運行的人體部位為后背督脈之部。
「溪」,穴內氣血流行的道路。
「后溪」名意指穴內氣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脈之部。
取穴方法: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后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
既然后溪穴位能夠治療各種疼痛,那麼該如何應用此穴呢?
01刺激后溪,調節督脈
后溪穴為手太陽小腸經輸穴,輸主體重節痛,故有散風寒、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之功;
與此同時,后溪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督脈,是治療頭項疼的要穴,主治頭項、頸肩部疼痛,肘臂、小指拘急疼痛等。
02掐按后溪,緩解急性腰痛
有時突然扭傷腰部,或者不小心閃了腰,或者夜間睡覺腰部受涼,都會引起急性腰痛,疼痛起來翻身困難,直不起腰來,非常痛苦。
有一個簡單有效的辦法,可以很快緩解急性腰痛。
就是用力掐按后溪穴,并慢慢轉動腰部,你會發現,腰居然能活動了,而且還不怎麼疼了。
后溪穴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又通于督脈,所以可以治療腰痛,是治療急性腰痛的特效穴。
03滾揉后溪穴,背部直起來了
對于長期在電腦前工作或學習的朋友,可以把雙手后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
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
這個動作不需要有意識的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隨手動一下。
大家可以試一下,堅持這樣做下來,肯定會緩解腰酸脖子累的情況。
堅持下來甚至對成年人的駝背有改善作用。
這是因為,背上氣機不暢,經脈阻滯,才出現駝背的跡象的,一旦這個氣機通暢了,背自然就直起來了。
04調節心經之氣,清心安神
小腸經與心經相表里,本穴歸于小腸經,可調心經之氣,具有清心安神之功,主治癲、狂、癇、臟燥等癥。
后溪穴有疏散風熱、聰耳利咽之功,用于治療耳聾、耳鳴、目眩、咽痛等癥。
臨床上,還常用于治療神經系統疾病、五官科疾病、運動系統疾病等。
操作方法:
端坐仰掌,手微握拳,用另一手的拇指指尖掐按后溪穴,力度以能耐受為度,酸痛感明顯,注意不要掐破皮膚。
早晚各一次,每次掐按1~2分鐘,左右手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