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桌上,不少人都把肥肉、燒烤、油炸,甚至是雞蛋視為「洪水猛獸」,認為這些都是高膽固醇食物,食用可能會導致膽固醇過多,誘發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膽固醇真的越低越好?高膽固醇血癥都是吃出來的?對于高膽固醇人群,應該如何合理飲食?今天小艾就帶大家了解關于膽固醇的那些事兒。
膽固醇屬于脂類中的一種,它作為人體最豐富的固醇類化合物,是機體細胞和脂蛋白重要組成部分,在細胞信號、神經信號傳導以及細胞內物質轉運,充當著重要載體。
膽固醇并非「惡鬼」,它也有好壞之分。膽固醇只與脂蛋白結合,一部分分化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部分則分化為高密度脂蛋白,隨血液運行全身。
前者在血管游走時,可沉淀、依附,引起炎癥反應,增加動脈硬化,心腦血管堵塞風險,被稱作「壞膽固醇」。后者被稱為「血管清道夫」,負責搬運血管中的膽固醇沉積,將多余膽固醇排出體外,屬于「好膽固醇」。
以往很多人覺得「壞膽固醇」越低越好,但如今有研究發現,壞膽固醇過低,也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威脅。一項涉及96043名受試者,平均年齡在51.3歲的9年隨訪研究發現,壞膽固醇 <70mg/dL,發生腦出血的風險則顯著增加,當壞膽固醇<50mg/dL 時,風險更是升高 169%。
同樣,好膽固醇過高,也會增加死亡風險。哥本哈根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好膽固醇水平極高的人群,死亡率高于正常人群,男性約高 106%,女性約高 68%。英國皇家維多利亞醫院的首席顧問也指出,當好膽固醇濃度超過 2.3mmol/L 時,其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會下降,甚至會造成傷害。
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顯示,我國心血管病現預估有3.3億患者,患病率穩步上升,死亡率居于首位,是影響我國壽命的「罪魁禍首」。致死原因,很大程度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引發心血管疾病有關。
血脂是血清中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類脂等的總稱,當出現異常時,尤其是判斷為高脂血癥時,意味著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越來越多,沉積在血管形成斑塊,從而使血管變得硬化、狹窄。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霍勇教授解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多,會首攻血管壁內膜,誘發炎癥。人體免疫系統啟動,會大量吞噬有攻擊膽固醇,形成泡沫壞死,從而在血管壁堆積成斑塊。可以說,動脈斑塊的「原料」正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要想逆轉血管斑塊,關鍵就是要控制好斑塊的大小和穩定性。霍勇教授提了一個關鍵數字50%,就是當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經過藥物、生活方式干預后,降低幅度超過50%,此時動脈斑塊才可能會逐漸減退。
也就是說,只要患者合理用藥,改善飲食機構,增加運動,控制血糖血壓,那麼逆轉的機會很大,出現斑塊消退的情況非常有可能。
飲食控制,是控制壞膽固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這3類容易升高壞膽固醇水平的食物,要少碰。
1.未經過濾的咖啡
咖啡豆中含有咖啡醇、卡韋醇兩種成分,可能通過減少膽汁酸和中性甾醇的排泄,從而增加膽固醇合成。在一項薈萃分析發現,與過濾咖啡相比,未過濾咖啡,可使壞膽固醇水平增加0.46mmol/L,心血管事件風險升高11%。
2.富含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的食物
大量研究證實,過多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攝入,會增加壞膽固醇水平,從而提高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反式脂肪傷害更大,研究提示,若總能量有2%來自于反式脂肪,冠心病風險可提高25%,心血管死亡風險升高31%。
飽和脂肪常見于豬油、牛油等動物油脂;反式脂肪則多見于植脂末、人造黃油、人造奶油等。
3.富含游離糖的食物
游離糖指的是人為添加到食品的單糖和雙糖。多項研究表明,糖攝入過多,可刺激肝臟持續合成「壞膽固醇」,還會一直人體代謝「壞膽固醇」的能力。根據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日攝入糖分最好不要超過25克。
要想降低膽固醇,應遵循醫囑用藥,且日常可多吃這些食物:
1.蘑菇等富含植物甾醇的食物
植物甾醇的結構和膽固醇相似,可與膽固醇形成競爭,幫助身體減少同等結構的物質吸收。日常可多吃:蘑菇、花生、芥菜等植物性食物
2.大豆:大豆異黃酮
大豆異黃酮能發揮類[雌☆激☆素]的作用,促進人體代謝,保持血脂水平穩定和健康。
3.燕麥:β-葡聚糖
每100g燕麥約含6~8gβ-葡聚糖,而燕麥中的β-葡聚糖能幫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膽固醇是一把「雙刃劍」,不能一桿子打死。要想預防心血管疾病,還是需要科學飲食,保證「壞膽固醇」和「好膽固醇」在達標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