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針對多管火箭發射器的研發始于20世紀20年代初,基于一戰期間的戰斗經驗,德國的工程師們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化學戰劑的使用,因此首批研制成功的火箭發射器既可以發射裝有有毒物質的炮彈,也可以發射產生有毒煙霧的煙霧彈,這一用途也充分體現在在德國人給這種武器的命名中(德軍將第一款150mm多管火箭炮命名為Nebelwerfer,也就是「煙霧發射器」的意思)。而在當時,這種武器并不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因此德國針對該款武器的研制擁有充分的自由。
▲北非戰場上的210mm Nebelwerfer 42型火箭彈發射器
二戰期間,諸如Nebelwerfer 41和Nebelwerfer 42多管火箭炮曾被德軍廣泛使用,而與其交戰的蘇聯紅軍士兵給它們起名為「Vanyusha」、「Ishak 」或 「Skripukha 」,而其他盟軍部隊則因炮彈高速飛行而產生的特有嘯叫而給它們賦予了「尖叫的咪咪」(Screaming Mimi)的綽號。
▲正在裝填的Nebelwerfer 41
從上文我們可以知道,Nebelwerfers起初是作為發射化學武器而制造的,但在實際作戰時,它們則主要被用來發射高爆彈。其中,Nebelwerfer 41服役于1940年,該炮擁有6個158.5mm的炮管,可在6.9公里的距離上朝目標傾瀉重達36-39公斤的炮彈。在5分鐘內,該炮可以連續進行三輪射擊,射擊速度達為0.6發/秒。再裝填時間為1分半,炮班由4人組成。隨后誕生的Nebelwerfer 42型火箭炮由5個210mm口徑炮管組成,其射程同41型類似。隨后,德軍展開了15管150mm火箭炮的研制,并陸續投入使用。
▲在意大利作戰的德軍炮兵正在裝填一門150mm NbW 41型火箭發射器
▲盟軍繪制的德軍100mm Nb.W40型火箭發射器的情報圖
1943年4月,德軍推出了一款自行式多管火箭炮系統,并將其稱為Panzerwerfer 42 auf Sf,或Sd.Kfz.4/1。它的采用Maultier半履帶卡車或Sd.Kfz.3半履帶車的地盤,發射器由十個發射筒組成,可發射150mm火箭彈,發射器底部通過轉軸連接,可以實現360°旋轉。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發射器
Sd.Kfz.4/1乘員由4人組成,除了發射車外,彈藥車可攜帶20枚火箭彈。兩種車型均裝備了一挺MG34/MG42機槍用來自衛。在1943年至1944年間,德軍共生產了296輛發射車和251輛彈藥運輸車,并一直被用至二戰結束。
▲以SOMUA MCG為底盤的80mm Raketen-Vielfachwerfer火箭發射器
隨后,在蘇聯BM-8-24火箭炮的基礎上,德國人創造了一種80mm的火箭發射器「Raketen-Vielfachwerfer」,其一次性可發射48枚火箭彈,采用Maultier半履帶卡車或法國Somua MCG半履帶式拖車的底盤。1944年10月,德軍一線部隊收到了改裝自虎式坦克底盤的「突擊虎」380毫米突擊炮,但稀少的數量(18門)并未對盟軍的攻勢產生多大影響。
▲冬季作戰時的Sd.Kfz.4/1火箭炮
▲1945年4月,美軍繳獲的完整的「突擊虎」六號車
▲正在執行打擊任務的30mm Nebelwerfer火箭彈
▲1943年9月23日,德軍炮兵在蘇聯前線裝填裝載一門火箭發射器
▲涂有冬季迷彩的一輛火箭彈發射車
▲華沙起義期間德軍發射的一枚火箭彈,右邊是成堆的廢棄發射架
▲一門Nebelwerfer 42火箭炮(左)與一門英軍Land Mattress火箭炮共同展出
▲東線戰場上的德軍火箭彈發射器
▲一輛SdKfz 4/1火箭發射車(編號為WH-1409058)
▲一輛配套的彈藥車
▲一名盟軍士兵正在檢查一門繳獲來的Nebelwerfer 41
▲在法國地區作戰的Nebelwerfer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