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是生活中常見主食,其烹調方法多樣,蔥油拌面、炸醬面、紅燒牛肉面……深受民眾的喜愛。而當前,市場上的面條品種也很多,粗細、長短、顏色、口感等都不盡相同,人們對此也各有偏好。
但是近段時間,網絡卻流傳著,「顏色過于白凈」或「長時間煮不爛」的面條不建議購買,食用可威脅健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過去,大多數面食產品都是略帶小麥色的,因此很多人會認為接近小麥色的面食是天然且健康的。而對于一些過于白凈的面食,人們都會認為是添加了增白劑等化學物質。
但其實,面條顏色夠不夠白,是跟多個因素有關的:
1.面粉出粉率:如果制作過程中,對面粉的出粉率進行嚴格控制,讓面粉更多來自于小麥的內部,制成的面粉就會更白,面條自然也更白凈。
2.面粉被氧化的程度:新鮮面粉內自帶著葉黃素、胡蘿卜素等天然色素成分,這些物質在環境中放久了可能會逐步氧化分解,這也會導致面條變得更白。
3.面條是否添加堿:添加堿性成分的面條,PH值較高,此時面粉中的色素物質會呈現淡黃色;而沒有添加堿的面條,處于弱酸性或中性環境之中,就會保持原本的白色。
另外,廠家加工中常用到的增筋劑偶氮甲酰胺也有一定的增白效用,同樣會讓面條變更白。但無論以上任何因素,只要規定的合理的范圍內使用并不會對人體帶來嚴重傷害。
不少人會認為,不容易被煮爛的面條是加了「膠」,進食這類面條約等于吃「塑料」。但事實上,在正規渠道購買久煮不斷的面條,是由于以下幾個原因導致的,這些因素基本都不會損傷人們健康。
1.面筋蛋白占比高:面條是用小麥粉加工做成的,而小麥粉的重要組成包括面筋蛋白及淀粉。要知道,面筋蛋白是不溶于水的物質,如果原料中面筋蛋白占比高,面條就會越筋道,越不易煮爛煮斷。
2.添加了增筋劑:增筋劑并不是「膠」、「塑料」,它是一種氧化劑,可以提高面條的筋道。它在國內外都被廣泛應用,屬于合規合法的添加劑,合理應用不會造成健康問題。
綜上,這兩種面條只要是從正規商超渠道購買的,是完全可以放心吃的。而真正日常應該少吃的是以下2種面條:
1.含有碳酸鈉的面條
雖然碳酸鈉也是一種可食用的堿,它加入面條內能中和面食發酵產生的酸味,并在一定程度提升面條的柔韌度。但要注意,碳酸鈉成分可破壞小麥的營養成分,導致面條營養價值下降。
另外,由于它的堿性較高,過量攝食容易導致胃液的酸堿失衡,引發噯氣、消化不良等癥狀,特別是患有慢性胃腸疾病的人群,可加重疾病的不適癥狀。
2.高鈉含量的面條
為了讓面條韌性更好、更容易煮熟,不少面食產品的制作過程都會加入鹽,而且含量還不算少,例如平日常吃的方便面、掛面。
而在煮面時,幾乎每個人都會再放一次食鹽或者醬油、辣椒醬等自帶鹽分的調味料,這就很容易導致鈉攝入過量,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最后提醒一句,面條自身的營養物質較為單一,因此建議在烹煮面條時,注意營養的均衡搭配,可以適當地放些新鮮的瓜菜、蛋類、肉食等,讓營養變得更豐富多樣。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